前十字韌帶關節鏡修補(ACL Arthroscopy)- 術後復健 個案分享
21歲的邱先生,是大學籃球校隊隊員(甲二)。曾在2014年6月的比賽中扭傷右膝,雖有接受治療和健身房訓練,但只要下場打球,膝蓋便會疼痛、腫脹。
於是邱先生在2014/12/25接受關節鏡手術,並於2015/01/09在全人物理治療所接受第一次治療。當時膝蓋角度受限(-5~115),無法完全彎曲。因此先給予徒手治療,利用關節鬆動術、筋膜鬆動術、深層肌肉按摩等治療手法,增加關節活動度及降低術後水腫。緊接著 開始了運動處方的訓練...
術後第四周 :
調整正確步態 :走路時由足跟外側落地,沿著下圖軌跡至大拇趾趾球出去,類似閃電形。 
圖片來源: httpwww.simon.co.jpenglishsx3
膝關節角度恢復正常
膝關節旋轉軸心控制訓練
圖二
圖片來源: http://it.ktj.it/roto-traslatory-motion.html
正確: 膝蓋朝前對準第二腳趾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integrativepersonaltraining.com/blog/knee-pain-glute-muscle-weakness/
動態神展訓練
膝關節肌力訓練 : 股四頭肌與膕旁肌共同收縮訓練、臀中肌、臀大肌訓練

圖四:臀中肌訓練(clam exercise)
術後第五周 : 持續第四周訓練項目,內容困難度增加,再加入下列 :
本體感覺訓練 : 本體感覺是指身體偵測關節位置(joint position)與關節動作的能力,其接受器於關節囊、韌帶、肌腱、肌纖維、皮膚上。而受傷過後的關節,其本體感覺接受器會變遲鈍,導致動作控制不良。透過訓練可提升本體感覺敏銳度,避免關節再次受傷。
圖五 : 本體關節傳導圖
圖片來源: http://www.addlestonechiro.com/styled-9/proprioception.html
核心訓練: 「核心穩定」的概念在近幾十年漸被重視,其定義是「透過深層軀幹肌肉的活化,來穩定腰椎和骨盆」1,2。穩定的核心能夠將地面反作用力分散至各關節,並抵抗外在負重3,使動作有更好表現。也可以說核心是肢體的地基,穩定的地基才能使肢體動作流暢。如下圖所示,人體活動時是聯合許多肌肉共同收縮,並非單一肌肉或單一關節即可達成,必須訓練聯合動作模式。

圖片來源: http://erikdalton.com/a-system-is-as-strong-as-its-weakest-link/
圖七
功能性動作訓練(以不疼痛為原則) :弓箭步(lunge)、單腳站(one leg stand)、深蹲(squat)
圖八
圖片來源: http://www.liftingrevolution.com/

圖片來源 : http://www.sevendaysvt.com
圖十
圖片來源: https://s-media-cache-ak0.pinimg.com
術後第六周 : 持續第四、五周訓練項目,內容困難度增加,且不能有關節內腫脹產生,再加入下列:
開始跳耀動作:雙腳跳躍訓練(落地控制)
圖十一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pin/138696863500103206/


圖片來源: http://volleyball-jumper.hubpages.com/
術後第七周: 持續上幾周訓練項目,再加入下列:
技巧性訓練:防守步伐
跳躍訓練: 雙/單腳跳躍訓練(落地控制)
圖十四
圖片來源: http://www.muscleandfitness.com/
敏捷度訓練
術後第八周: 持續上幾周訓練項目,再加入下列:
敏捷度訓練
圖十五
技巧性訓練(防守步伐、三步上籃、轉身投籃、身體對抗性增加)
術後第九周:室外籃球場實地演練 T test ,單腳跳( hopping) 、立定跳遠(broad jump test)、垂直跳躍(standing vertical jump test) 、敏捷度測試(Modified agility test)、折返跑(modified pro shuttle)。
圖十六
圖十七

影片1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FIq0u6J9FE&feature=youtu.be
結束六周的訓練後,個案在動作控制、敏捷度與膝蓋穩定度皆有提升,因此治療師建議返回球場、享受籃球!也期待未來有更好的表現!!
全人物理治療所 蔡郁羚 物理治療師